大学德情论
党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为此,作为党和国家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高校要如何应对?
大学的德情是大学在实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大学功能时所表现出的德性、德行与德兴。德情是大学内在涵养、外在气质及行动表现的综合统一,它更能深度性、长远性体现出一所大学对社会与人类的贡献。为此,德情应是大学特别是将自己定位为社会和人类进步作出不朽贡献的大学,要特别重视和积极培养的。
一、大学的德性
何为大学?历来众说纷纭。但是不管说法怎样不一,大学首先是一个充满道德优越感的德性组织,是社会的道德高地和心智良心,是具有不同信仰的全体人类共同信仰的“朝拜之所”。德性是大学之所以成为社会公众向往之学,之所以成为社会常青组织一个内在核心。
自1088年世界第一所现代意义大学博洛尼亚大学成立以来,大学就埋下了“德性”的种子,逐渐成为一种独立自主,完全实行自治,不受任何组织管辖干扰,思想自由,学术独立的组织。从中世纪最初的“师生共同体”,到近代探究高深学问的“象牙塔”,再到现代“社会智力城”,大学历经沧海桑田般的变化,但是无论大学怎样的变幻,都脱离不了它成立的初衷,即首先要有德性。这个德性具体来讲包含二层内容:
其一,大学首先是一个要不断完善自我,追求“至善”,模范遵循“社会道德律”的社会组织,是一个“人间圣地”。在这里人与人之间无贫富、贵贱之分,都享有民主、平等与自由的权利,任何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不论出身,都可以在这里奋斗拼搏,实现自己的梦想。
其二,大学还是要以促进社会道德价值进步为重要目的社会组织。专门探究高深学问的大学具有较强道德敏感性和洞察力,不仅可以及时发现、批判社会反道德律现象,还可以通过培养有道德的人、传播道德观念及教师与学生在大学里那种“师生共同体”的精神和实践活动为社会提供一种德性范式等,引领社会道德潮流与方向。由此,大学是社会的道德高地和心智良心。正如英国诗人约翰.曼斯菲尔德赞美大学的那样:“只要有大学存在,人的自由思想、全面公正探索的冲动仍能将智慧注入人们的行动之中。”
二、大学的德行
大学的德行是在它德性指引下的外在的道德行为。有什么德性理念就有什么样道德行为。按照上述分析的大学德性,大学德行应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大学是一个独立自主、自由开放的传承知识、培养人才的组织。这里“独立自主、自由开放”一方面主要是指大学能够排除社会各种纷扰,保持心智独立,按照学术规律传承和探究知识。另一方面主要是指大学能够不随物而动、不唯利是图,不搞“人学空场”,真正以人为本的育人,使人逐渐成为一个有理想、有信念、有精神追求的人,成为坚贞不渝地热爱自己的文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人民、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的祖国的有道德、有责任的人,成为国家和社会有用之人。美国学者德怀特.艾伦指出:“如果我们使学生变得聪明而未使他们具有道德,那我们就为社会造成了危害。”⑴大学是人的“栽培式”的培育,而不是人的“盆景式”的教育,大学培养人成为“真人”,不是教育人成为“工具”。爱因斯坦认为大学不仅给学生专业知识,还要让“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⑵的一样。总之,忘了“人”的培养,大学也丢失了自己的灵魂,失去了自己的精神或气质。
其二,大学要传承发现知识。人类文化知识的长河是不断向前流淌的,大学则是维系这个大河永不干涸的组织。大学要保存人类优秀的文化知识,并要将这些文化知识代代传递。同时大学还要不断去创新、发现新的文化知识,以使得人类知识文化之树弥久常青,立于不腐之地。大学只有成为社会崭新理论、优秀思想和先进技术等学术成果的提供者,才能得到世人的尊重与认可。但是,大学这种传承发现知识必须是在尊重学术规律、不耽于物欲、不受控他人,按照自己自由追求知识与创新技术的心性基础上,能够心无旁骛、矢志不移地追求知识和真理。
其三,大学要服务于栖身的社会。社会离不开大学,大学同样离不开社会,社会是大学的立身之地,没有一个繁荣向上的社会,大学也难于立足发展。为此,大学应该利用自己的专长,为社会提供力所能及且不带有任何功利性色彩的服务。大学不能为一时利益,而变成“国家的工具”和“知识加工厂”,从而抛弃了自己本有的德性,而应在坚守学术边界、维护大学声誉的基础上,让大学的学术成果有效服务社会。不能盲目依政府、企业或捐款者的需求而为之,要用完善自身学术、做好学术份内事的方式去服务,即大学为社会服务,“并非是来自社会目的的、带有直接性、工具性、功利性、世俗性意蕴的为社会服务,而是基于大学教育自觉和社会使命的、为社会文明奠基的、维护人类文明和理性的意义性、基础性、永恒性服务。”⑶如果大学要讲功利的话,大学功利的获得只能是源于其德,而惠其所德。
三、大学的德兴
大学的德性与德行的载体主要包括制度化的大学机构,也包括在这一制度下生活的师生。为此大学的德兴主要由他们来完成。
首先,大学日常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活动都是在一个制度框架内完成的,大学的制度如果能够促进大学实现本身的完美与卓越,以崇高的价值为制度运行的核心价值,并以符合道德的方式运作,本身就是对大学之德的实现。为此,大学要兴德,建立一套科学的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大学制度,让师生真正安心、用心、潜心的学习和科研,是大学兴德之首要。
其二,大学的性格是由大学中的教师和学生决定的,大学师生群体的道德风貌可以反映出大学之德的状况。大学要兴德,必须要使自己的教师和学生具有大德。这个大德是老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不断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己工作的第一要义,把培育人,做学问当作一种人生信仰追求来做,而不是简单处以某种兴趣甚至某种功利来做,只有教学科研达到一种信仰状态时,才会真正地热爱它,做好它;学生要热爱自己的学业、尊敬自己的师长,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将自己青春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焕发出绚丽光彩的人生理想和目标,真正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只有师生有大德,学校才有大德,才会辐射、影响和引领社会之德。
大学的美好在于它的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当今,随着市场经济化和教育大众化,大学有些乱象丛生,参差不齐,一些大学出现了德情迷失,发生了一些和大学德情相违背的事件,大学一度陷入了公众危机。为此大学德情的加强和回归,不能不是我们当下大学要认真思考的事情,把大学办成德情高尚的杰出大学,使大学教师成为德情高尚的杰出学者,使大学生成为德情高尚的杰出人才,才是我们的“大学之道”。
来源:求是理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