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学习 -> 正文

2012年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资料选编第二十四期

发布日期:2012-09-15 点击数:

创新型人才培养:高校的核心使命(大学问道)

《教育规划纲要》强调,“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并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被誉为“教师成长摇篮”的北京师范大学在过去的110年间,承载了我国教师人才队伍培养以及师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重任。为此,记者专访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与她探讨高校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让更多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

记者:如何评价我国及其他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

刘川生:我们知道,世界主要国家为谋取长期发展优势,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都在加紧制定实施人才战略。美国2004年启动“国家创新启动计划”,提出人才是实现国家创新的核心要素;日本不断加大教育领域投入,支持大学深化改革,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德国推出“通过教育起飞”计划,力求在全球人才、技术和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当前,我国在世界创新体系中仍处于赶超阶段。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大学所培养的人才还不能完全适应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高校尤其是知名高水平大学要全面审视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把高等教育创新放在经济全球化、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全局中加以思考,努力在人才培养观念、培养模式、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记者:目前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哪些亟待提高之处?

刘川生: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表面上看是一个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而实际上则是理念和体制机制问题。

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性,各级各类教育和不同层次的学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高等教育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有力的保障,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阶段,这是由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思维能力等因素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中小学教育起着重要的启蒙和基础性作用。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创造性人格的培育,从事创造性劳动应具备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感,要从小抓起。只有不同教育阶段相互衔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才会取得实效。

当然,社会环境也决定了创新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一般来说,在一个社会文化鼓励创新的环境中,个体的创新行为比较容易发生。

还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师在创新型人才成长中起着独特的作用。与其他影响源相比,教师的影响不仅是综合系统的,而且是长期的。一个人的成长要经历不同的阶段,但是任何人都必须在特定的时期接受学校教师的激发、熏陶、赞赏和培养。启蒙教育的作用一般发生在中小学教师的身上,教师的人格、品德、气质直接影响学生创新精神的成长。引导进入专业领域的老师通常在大学阶段,研究显示,大学教师是很多人日后取得重要创新成就的领路人。因此,教师的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创新人才的培养。

记者:请您具体介绍一下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应该重视哪些问题?北京师范大学作为“教师的摇篮”,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有什么特点?

刘川生:一个人在18岁后,各种智力成分相继进入高峰,大学生的学习阶段正好处于智力发展的高峰期。因此,大学阶段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和突破口。

首先要做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锐意推进教学改革,以学习者为中心,改革教育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

其次要注重文化创新。创新的主体是人,而人是文化的存在物。当前,我国社会文化、学校文化、课堂文化建设方面普遍缺乏创新精神,要把培育创新文化作为基础工程,着力营造追求真理、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培养创新所需要的科学精神、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要坚持把观念创新放在首位,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宽容失败的精神,努力创造鼓励、支持创新的有利条件。

同时要注重社会责任感教育。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内在要求。未来高素质人才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不仅需要良好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需要对社会需求的体察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更需要勇担重任的勇气和气魄。所以,爱因斯坦在怀念居里夫人时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对于师范大学来说,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双重使命,即培养创新型教师和创新型学科人才。今年,北京师范大学将迎来110周年校庆,多年来,北师大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实践探索中形成鲜明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特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努力实现从传统的知识质量观到涵盖知识、能力的全面素质质量观的转变。在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上,坚持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宽厚的专业基础、开阔的国际视野、勇于实践的创新型人才,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推进“4+X”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构建了开放式人才培养体系和多元化教师培养模式,初步形成与高素质教师、学科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型人才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格局。在人才培养特色上,立足学校优势基础学科,全面实施励耘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建立拔尖学生重点培养的体制机制,实现从单一趋同性向突出培养特色和优势的多样性和综合性的转变。今后,学校将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机制,争取培养出更多更为优秀的师范人才,输送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当中去。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