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校园,谁主“时尚”沉浮?
所谓“时尚”,字面上解释就是一时的流行或追求,本身是一个高度世俗的现象。当今社会,经济大潮席卷一切,“实力才是硬道理”,时尚的风里自然也有浓厚的铜臭味。“生活质量”的追求很多时候成了各种名牌和高消费的代名词。这种时尚能使人获得多大的“自信心”和多高的“生活质量”笔者不好说,但给大多数普通人带来经济上的压力甚至人格上的扭曲却是实实在在。
流行文化都有浓厚的消遣、娱乐色彩,校园时尚也不可能例外。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有渊博知识、敏锐的思辨能力,并有高尚的道德与社会责任感的人。从这个角度讲,作为学习与生活都还需要家庭与社会资助的年轻人,崇尚高消费和名牌,显然与教育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人总有好逸恶劳的惰性,对理想的追求没有感性的愉悦那样直接,对人文历史、科研学术的专注也不及现时的物质陶醉更有诱惑力。校园时尚如果成为社会时尚的缩影,就会因为其浓厚的反理性色彩,使人脆弱、懒散、浮躁,影响学习与人格发展。
可以说,校园是一个特殊的地方,这里寄托着国家、家庭以及学生个人的希望与梦想,各方面都应该是积极向上的。校园时尚本来就应该比社会时尚多一些文化、理性的内涵,少一些拜金主义和世俗的盲目。这样的校园时尚自然是有益无害的,因为合理的消费并非坏事,学生不是机器,除了学习之外,娱乐、消遣也是生活必要的组成部分。
笔者认为,这些年校园里出现的一些消费主义倾向,应该是社会转型时期的暂时现象,校园时尚终将回归其引领社会潮流的地位。
其实,校园文化一直有自己的鲜明个性。大学校园处于文化优势地位,能迅速捕捉各种新思潮,成为整个社会流行文化的风向标。早些时候,学生对国家命运、国家建设的关心曾经深刻地影响了社会走向。经济大发展的年代,计算机、网络、游戏、动漫、博客、微博等能形成现在的影响,并发展成为巨大的产业,与它们在校园里的流行是密不可分的。在现在和可以预见的未来,“环保”、“低碳”、“公益”这些概念将成为重要的社会生活形式,而这些理念都已在校园里悄然兴起。
与校园里其他众多主题不同,校园时尚几乎完全与校方无关,基本都是学生自发的行为,并在学生中不断创造和生长。
那么学校管理者在这方面能起什么作用?如何能建设、引导更积极、更健康的校园时尚文化以服务于教育的目的?笔者认为,任何干涉的态度都是不可能成功的。即使是“善意”地去帮助其克服“缺点”,也有招致更强烈逆反的危险。
学校应该做的是帮助学生树立知识与分辨能力上的自信、生活态度上的自信、人生与哲学理解力上的自信,不受世俗潮流的误导,不被各种商业广告所诱惑。如此,一群有知识、有自信的、不屑于追捧社会流行的年轻人,一定能创造出富有魅力的校园时尚文化。
来自:《中国教育报》